返回

优化高校教育基金会公益项目管理的思考
  高校教育基金会是各个高校以助力本校各项教育事业发展为目的,通过募集资金和资金运作等筹集资金,经国家或所在地的省级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民间独立法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1]。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459家高校基金会,在国家民政部或省级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的高校教育基金会已超过100家,全国39所“985工程”高校已全部成立教育基金会,大部分“211工程”高校成立了教育基金会[2]。高校教育基金会已成为中国高校筹集资源的重要机构,在高等教育事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快速发展依托于良性的闭环管理制度,专业化的公益项目管理作为核心要素,协助高校进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捐赠资金的高效使用。高校公益项目主要包括对优秀学生、优秀教师的奖励,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以及为基础研究、教学研究等提供相关资源等项目[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如何整合教育资源以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建立科学、规范、专业、高效的公益项目管理制度,有效提高高校教育基金会运作的效率迫在眉睫。虽然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时间短,但近年来规模快速扩张,这对于高校教育基金会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只有实现了公益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发展,才能合理分配使用好每一笔教育资源的投入,充分发挥教育基金会对社会教育资源整合的作用,保证教育基金会健康可持续的运行与发展。
 
  高校教育基金会公益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1.公益项目设计
 
  高校教育基金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以及捐赠人意愿筹划不同的公益项目,并以项目管理的方法运行。公益项目按照受益方的类别,可分为设立奖助学金、校园基础设施、学科建设、教师发展、国际交流等[3]。公益项目的设立应当体现高校发展需求,具体结合学校特色,如设立资助学生或校友本人遭遇大病等不幸的救助类基金、支持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的研究类基金、促进校园美化和建设的基金、支持学生出国交流的基金等。在公益项目设立阶段,根据要求制定项目策划书和预算,并附以具体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捐赠方、受益方和基金会的权利义务、资金详细使用计划、受益对象、项目实施预期效果等[3]。项目策划书制定完成后,由教育基金会组织聘请专家对公益项目可行性进行评审,通过专家评审的,即进行公益项目立项。
 
  2.公益项目实施
 
  公益项目的实施是整个项目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遵守项目策划书和预算书的各项要求及限定范围前提下,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联合学校学院和部处积极参与,确保项目实现最大化效益[4]。公益项目实施应当按照资金规模,结合限定性与非限定项目分类,科学合理划分审批权限。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应当及时适当公布项目实施进展情况,注重发挥监事的职权,确保高校教育基金会公益项目实施工作的公开透明。
 
  3.公益项目结项
 
  公益项目最终成果汇报不仅仅是项目的绩效评价,更是通过对项目成果的分析,对各个项目进行横向对比,有效改进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5]。此外,公益项目成果可作为高校教育基金会对捐赠人的积极反馈以及为拓宽募捐渠道提供依据,借此扩大高校教育基金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
 
  高校教育基金会公益项目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1.公益项目类别繁杂,缺乏系统化管理
 
  公益项目既有限定性又有非限定性,并且涉及校内诸多主体,类别的多样性导致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管理上的复杂性,在项目管理的程序上存在一定差异性。公益项目的管理绝大部分依靠管理人员的经验,多数高校仍以手动分类管理为主,许多经验性的方法容易因为相关管理人员变化而难以持续,容易导致公益项目的“断层”。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公益项目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容易脱节。在公益项目筹划立项阶段,如不能做好项目执行计划和预算,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往往很难追究其原因,增大项目管理的难度以及影响执行效果。
 
  2.公益项目可持续性差,缺乏规范化管理
 
  诸多高校教育基金会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工作人员缺编现象严重,甚至存在与学校财务部门“共享”工作人员的情形。公益项目管理缺乏长远规划,缺乏长期积累和传承,很多公益项目难以长期持续下去,一次性和短期公益项目占据了较大比例,不利于提高自身公益影响力。
 
  3.公益项目缺乏总结反馈,不利于公益文化宣传
 
  公益项目实施过程缺少一定的策划宣传,结项时缺乏相应总结归纳,不利于展示公益项目的公益效果。现有的公益项目总结形式单一,往往是受益群体基本信息的堆砌,并以传统的文字报告为主,缺乏生动形象的反馈总结,不利于呈现公益项目的实施效果,难以有效打动捐赠方,不利于续捐工作的开展。
 
  优化高校教育基金会公益项目管理的建议
 
  优化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管理是适应基金会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8]。针对高校教育基金会公益项目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内优化高校教育基金会公益项目管理体系,完善内部运营机制;对外加大宣传,加强联络合作,提高高校教育基金会社会影响力。
 
  1.优化内部治理
 
  第一,优化公益项目分类管理体系。高校教育基金会公益项目分类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兼具的特点,统一性体现在均是为学校教育事业建设服务,多样性体现在学校教育事业的复杂性和宽泛性。针对教育基金会公益项目多样化这一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分类管理机制是提高基金会整体运行效率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并针对不同的公益项目类别规划符合该类项目管理、执行特点的具体流程机制。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学校)教育基金会将公益项目分为奖助学金、教师支持与发展、学院建设与发展、校园建设与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科学科研支持、文化建设发展、社会公益支持等若干大类,并围绕高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细化分类,逐步形成各级公益项目分类体系。
 
  第二,建立系统化的公益项目管理流程。系统化的公益项目管理着眼于项目管理全流程进行设计,并针对各类公益项目特点优化管理细节,从而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公益项目管理体系。学校教育基金会形成一套标准化的公益项目管理流程,包括标准化的项目申请流程、审批流程和执行流程,突破了具体项目的分散化管理方式,有利于对同类同质项目进行提炼汇总,凝练形成高校教育基金会代表性公益项目品牌,提升整体形象,更加利于资金募集工作。
 
  第三,建立公开化的公益项目运行体系。信息公开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要求,更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基金工作的生命线。公益项目的公开化运行作为教育基金信息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在于项目运行的全过程公开。学校教育基金会注重公益项目运行全过程公开化,公开筹资项目设计方案,广泛征集项目需求,精准制定筹资项目;增强项目捐赠信息公开的实时性,不断提高基金会透明度指数;加强公益项目实行过程公开,提升捐赠人和师生对教育基金会的认可度,有助于复捐率的有效提升;适当公开公益项目执行反馈情况,可作为教育基金会对外宣传的有力手段。
 
  第四,建立公益项目回访机制。为使公益项目健康持续地进行,对于公益项目的执行过程情况以及执行结果评估信息不仅需要反馈给直接受助者,更需要反馈给公益项目的捐助者,同时收集、整合两方的反馈信息,以改进公益项目管理中的缺漏。学校教育基金会建立了公益项目回访的双向机制,及时修正公益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推动公益项目向有利于双方的方向发展,使捐赠资金得到更高效的利用。
 
  2.优化外部环境
 
  第一,注重公益项目立体化宣传。公益项目是高校教育基金会开展公益活动的主要载体,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应当作为宣传的主要抓手进行规划设计,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分层次、立体化宣传,利用多种方式,如发布会、网络平台、纸媒等,让更多的潜在捐赠人了解教育基金会的公益项目计划,从而扩大基金会的影响力。学校教育基金会建立立体化宣传机制,一方面,公益项目的宣传结合特定项目推广,针对特定的公益项目进行设计,通过设计一系列宣传材料形成独立的公益项目宣传体系,并针对潜在捐赠对象进行定向宣传,通过集中深入的宣传,让潜在捐赠人对感兴趣的公益项目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公益项目进行品牌宣传,将不同类别体系的公益项目进行统一设计,简要提炼公益项目的使命、目的、方案和回馈等基本信息,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结合教育基金会整体宣传方案,进行广泛宣传。
 
  第二,加强校内联络和校外合作。对于高校教育基金会而言,最主要的公益项目实施方是学校内部的部处和学院,最主要的受益人是学校的师生,公益项目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学校内部部门的紧密配合[9]。在公益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学校教育基金会以开放的态度,充分调研校内部门对公益项目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并畅通与校内部门沟通渠道,对校内部门的反馈及时处理,为公益项目执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教育基金会又是一个开放式的社会组织,不能局限于校内的归属部门概念,而是属于高校对外联络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基金会在公益项目开发设计过程中,主动走出校园,走近校友、校友企业、社会爱心人士和组织,充分了解新时代捐赠人的捐赠意愿,与他们保持紧密沟通,把握最新的捐赠理念和逻辑,指导公益项目更贴近公益慈善事业最新发展趋势。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事业的快速发展,公益项目管理的重要性也日趋体现。高校教育基金会面对日益增长且复杂多样的公益项目,应当不断加强公益项目科学管理方法研究,推进公益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尽快探索出高校教育基金会特色的公益项目管理之路,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想获取更多关于优化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相关资讯,如成人高考报名时间、报考条件、考试时间、备考知识、相关新闻等,敬请关注湖南成考网(www.xueli9.com)或关注微信公众号“湖南成考中心”​​​​​​​有疑问可直接联系我们招生老师,联系方式:0731-89903663

成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