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取决于木桶最短的那块板。“木桶理论”反映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就是说尽管整体处于主导地位,但是部分若是不足也会影响整体的效果。[1]随着不断实践,人们发现木桶能容多少水,除了根据最短木板得出,还要统筹其他一些关键信息,如底板、直径、木板间的缝隙等,这就是“新木桶理论”。“新木桶理论”更加强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单一地依据木板的长短。随着“新木桶理论”的普及和推广,应用场合及适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面对越来越个体化,情况越来越复杂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木桶理论”对于其体系的构建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目前,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危机干预机制、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多个部门合作配合等方面都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与难点,这使我们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更要注重总体规划的完善,建立良好的制度与流程,加强工作队伍的内部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进而有效推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纵深发展。
1.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看到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2]以“新木桶理论”为依据,可以发现现阶段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木桶中的木板连接不够紧密。鉴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学校、学院的多个部门参与其中,环节较多、较为分散。各部门应以密切合作、相互配合的系统工作方式,实行“一事一议”“一事一报”制度,改善缺乏有效沟通等问题。
二是木桶中存在个别短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业性不强,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及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应多面向心理辅导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同时辅导员应该把提升自己当成终生事业,提高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充电,致力成为专家型心理辅导教师。
三是木桶的桶底有待加固。新媒体的到来给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心理知识、增强社会支持等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远远不够。[3]学校应尽快顺应新趋势,善用网络媒体,摸索有效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方法,将工作开展得丰富且有力。
2.构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一是统筹规划“结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体制机制建设。学校明确以“强化队伍,完善机制,协同引导,健康成才”为建设目标,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当中。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要纵横结合,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防控两个方面,工作队伍要整合学校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专业咨询师、研究生心理辅导员、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心理委员四种力量,从而满足多渠道、多层次的育人功能。
学校在实施二级管理的过程中,明确了各基层学院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人(研究生心理辅导员),其具体负责学院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与上报、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与疏导、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处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等工作。基层学院结合具体情况建立班级、导师团队、宿舍等不同维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除此之外,每学年定期召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研讨会,积极应对和解决研究生群体出现的心理问题,分享经典案例,交流先进做法。导师作为研究生在校期间的首要责任人,能够在指导学生学业的同时,给予其一定的情绪关注及情感上的支持,有助于其学业能力的正常发挥。2016年,学校发布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导师手册》,帮助导师更加迅速、准确地了解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情况,为导师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提供建议,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科研环境和校园氛围。
研究生个性鲜明、人格独立,与本科生相比其集体观念逐渐弱化,依托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不佳。研究生心理委员可以尝试在导师团队中设立,发挥研究生朋辈帮扶机制独特功能。根据学科特点,农林院校的学生日常更多待在实验室中,与导师团队中的其他学生接触较多,交友结构、学业压力和专业前景都较为相似,更容易相互关注并产生共同语言。朋辈之间的互助,可以帮助需要心理、情感支持的研究生克服在人际交往、婚恋困惑、学习压力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及时化解负面情绪,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研究生心理委员会的成立,可以用于着重培养以研究生干部为主体的骨干力量,挖掘学生组织和院系的心理服务功能,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健康校园氛围。朋辈辅导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利用同伴群体的时间、空间和年龄阶段的共同性,提升研究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并且有助于提高发现和排除心理危机的有效性,增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4]
二是科学设定“直径”,分类别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全过程。随着心理健康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心理咨询服务及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愈发受到研究生的接受与认可。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研究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出发,遵循身心发展规律,根据研究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5]
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应适当融入生命教育,优化人格特质。举办“心理发展与咨询中心开放日”活动,组织研究生参观学校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学习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了解心理咨询过程,正确认识心理疾患的产生;组织开展学长见面会,帮助研究生了解未来学习生活,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举办哲学社科、传统文化类讲座,引导研究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生命观。
在校期间,帮助研究生提升心理调节、直面挫折的能力。研究生的科研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重复的、困难的、要求解决问题且不断创新的过程,压力较大。因此,提升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团体辅导、研究生素质拓展大赛、心理健康普及课程等活动的开展,可以让研究生找到压力情绪的出口,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重拾积极正面的阳光心态。研究生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则至关重要。正确的自我评价、学业能力评估及职业生涯规划,对于研究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打造特色“长板”,做好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流程化与规范化。学校应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预案。入学期间,针对全体新生进行UPI(大学生人格问卷)量表测评,并根据测试结果及时开展后续相关工作。对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加以疏导并持续关注,以便于必要时快速介入,避免极端心理事件的发生;对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重点关注,安排专人与其保持联系,实施“1+1”关心与帮扶,第一时间通知导师和家长,协助家长做好监护工作,指导其去专业医疗机构就诊,并将结果及时上报学校相关部门。
学校各部门应有明确的工作流程及职责。针对研究生部分群体(少数民族生、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存在疾患生)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台账,完善规范工作程序,实施“一月一报”制度,包含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心理健康状况定期摸排情况、心理委员上报信息等内容,做到“一人一档”,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咨询情况及效果反馈及时整理记录,妥善保存。针对危机干预中较难处理的环节,如与家长沟通困难、劝导学生就医困难的实际情况,应依托学校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积极寻找危机干预中的工作规律,建立“花瓣式系统支持”工作模式,即以学生为主动,激发学生的求助动机,健全家长、导师、辅导员、咨询师、精神科医生、朋友为辅的人际支持系统,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
四是持续加固“桶底”,加强队伍内部建设与校园氛围营造。一方面,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内部建设。基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有计划地开展研究生心理辅导员与心理委员培训。每月开展一次辅导员沙龙,围绕“危机个案讨论”“自杀风险的识别与评估”等主题进行培训,并根据心理辅导员的个人成长需求,开展艺术治疗、正念减压等方式的个人体验活动。每年开展研究生心理委员培训班,进行集中式培训与拓展。单独召开研究生心理委员工作座谈会,分享工作经验;邀请校外专家进行心理疾患的识别、朋辈辅导技巧、静观治疗体验等专题讲座,提高研究生心理委员基本素养,增强团队凝聚力。另一方面,节奏性开展心理健康系列活动,营造健康校园氛围。结合“3.20心理健康教育周”“5.25心理健康教育月”等主题,围绕研究生生活、情感、学业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举办生命教育类、情绪管理类、人际关系类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思考与展望
面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未来工作要进一步立足研究生特点和培养目标,深刻认识工作面临的挑战,加强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6]
首先,贯彻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指导心理辅导员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引导研究生健康成长、成才。其次,继续建立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完善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监控、干预、转介和善后工作体系,形成符合学校实际情况、行之有效的体制,确保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良性发展。[7]再次,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的统筹整合,做到活动项目品牌化。结合已有的、效果较好的活动形式与内容,探索创新适合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最后,要加强与专业化咨询平台及治疗机构的协同合作,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工作中加强联动,构建集发现、咨询、监护、治疗一体化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想获取更多关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资讯,如成人高考报名时间、报考条件、考试时间、备考知识、相关新闻等,敬请关注湖南成考网(www.xueli9.com)或关注微信公众号“湖南成考中心”有疑问可直接联系我们招生老师,联系方式:0731-89903663。